公司新闻
奋斗中的他们最美——走近“最美职工“(下)
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讲好中国工人故事,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中央宣传部、全国总工会向全社会公开发布2019年“最美职工”先进事迹。
在“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中欧班列的汇集地、中国最大的陆路口岸满洲里,活跃着这样一群女性。她们肩负着国际联运车辆的技术交接工作,被称为口岸“金花”。她们就是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齐齐哈尔车辆段女子检车班的姐妹们。工长陈佳,就是这支队伍的带头人。
满洲里口岸地处我国高寒地区,承担着中俄贸易60%以上的陆路运输任务。这里一年有近半年时间是冬季。
一年除夕夜,一场罕见的暴风雪袭击了满洲里,气温也骤降至零下44摄氏度。陈佳带领姐妹们走向宽轨站场。寒风刺骨,厚厚的皮袄被风吹透了。平时一列车只需四五十分钟就能检完,这次却用了一个多小时。那一夜,她们一直在风雪中忙碌,连续接了6列车。
作业标准深深扎根在陈佳的心里,即使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也不走样。一列车平均66节车厢、1万多个零件,探身、抬头、附身三个动作,一遍遍重复着,一个人一个班下来检查交接车厢超过300个,这样的动作达8400次。
陈佳还常常放弃休班时间,独自背规章、练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练就了一双 “火眼金睛”,在她面前,问题车无处逃遁。
有人问陈佳,到底是什么支撑着她们坚守在这个艰苦的岗位,陈佳的回答代表了姐妹们的心声:“我们坚守在这里,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坚韧,是‘给车辆体检、为祖国把关’的信念 。”
一微米有多细?一根头发丝的1/60!一微米有多难?精密模具的制作一般是2至5微米,1微米精度的模具目前在市场上较罕见,而模具品质的优劣往往就在这1微米的差距之间。而陈亮的拿手绝活就是,把模具精度控制在1微米之内。
陈亮是江苏省无锡微研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高级技师。对于精密制造,细心是这行的职业习惯。为了更好应对每一次挑战,陈亮为自己立了一条工作准则:“再仔细一点点,离1微米的精度就能更近一点点!”
几年前,陈亮所在的无锡微研与清华大学共同承接了一项国家863重点项目——节能减排燃油喷射用微喷孔加工高精密先进制造设备项目。短短半年时间,他和技术专项小组成员配合清华大学的研发人员就研制了一台样机,靠的就是精密技术。2016年,他们研发的这一设备获得了 “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中小件加工厂钳工魏红权也是一位精益求精的技能大师。他熟练操作车、铣、磨等多种精密加工机床,擅长机械零件的精密加工和各种刀量具的制造与修复。在工作中,他常常能突破加工制造瓶颈,富于创新性地解决产品零件在生产制造中因设备精度不够无法达到设计要求的难题。
在武重承担的中科院重大科研项目——直径8米高精度地水平跟踪机架转台的研制中,魏红权发挥了“超精密机械手”作用,确保该工程平面性精度达到国家计量标准的“0”级标准,使我国在大视场天文学研究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首颗飞入行星际的探测器、首颗软着陆在地外天体表面的航天器和首辆将“足迹”刻在地外天体上的月球车、首颗以近第二宇宙速度高速再入返回地球的航天器、首颗大型X射线天文望远镜卫星……
这一切“里程碑”式工程的背后,都离不开一个名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体部深空探测航天器系统总体设计团队。
设计团队诞生之初,便全力投入到嫦娥一号卫星这一全新的任务中,打开了我国探索深空奥秘的大门。2007年11月,嫦娥一号卫星首幅月面图像公布,中国首次绕月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
2008年,设计团队又开启了嫦娥二号卫星研制的新征程。嫦娥二号卫星在2010年10月发射后,成为我国首颗飞入行星际的探测器。
与此同时,立项于2008年的嫦娥三号任务也紧锣密鼓地同步开展。设计团队经过近6年的艰苦奋斗,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首次实现了我国地外天体软着陆和巡视探测,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三个成功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和巡视勘察的国家。
与嫦娥三号任务交叉并行的是立项于2011年的探月三期工程,设计团队承担了嫦娥五号飞行试验器的研制任务。2014年11月1日,经过近9天的飞行,返回器圆满实现了地外天体高速再入返回。
嫦娥四号任务于2016年立项,2018年12月8日探测器成功发射、2019年1月3日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作为我国探月工程四期的首次任务,嫦娥四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首次实现了月球背面同地球的中继通信,成为我国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重要标志之一。9博体育9博体育9博体育